代碼

因計算規則不同,使用BIM模型計算的工程量與清單預算編制的量不能互通。BIM建模軟件有其自身一套計算規則,而清單預算編制的工程量計算規則,是依據現行的《房屋建筑與裝飾工程工程量計算規范》(GB50854-2013)等 9本工程量計算規范確定的,兩者規則并不統一。
一般情況下,BIM工程師與造價工程師分別建模,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影響模型的利用率。在本案例中,我們嘗試利用第三方工具,使得BIM模型經轉換后能導出符合工程量清單計算規范所要求的工程量,為以后項目能利用BIM模型快速出量提供參考。
項目名稱:湖州某小區開發項目
項目類型:住宅項目
項目總建筑面積:15.5萬㎡
項目地下室面積:3.1萬㎡
優化成果與結論:
- 發現大量隱藏在設計中的問題,本項目檢測出碰撞1454條,其中較為重要的沖突有302處。
- BIM模型自建立起,就逐步承載建設項目的所有數字化信息,包括前期建設和后期使用維護,實現實體建設項目的一個數字化表達。
- 結合BIM建模與造價建模,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期20%,提高模型利用率。
- 使得BIM模型經轉換后能導出符合工程量清單計算規范所要求的工程量,為以后項目能利用BIM模型快速出量提供參考。
(一)BIM管線綜合優化設計與造價清單工程量統計
1、施工深化設計 BIM 應用的操作流程如圖:
- BIM模型各元素間碰撞優化增加構配件及各材料需用材料量統計:、BIM技術可以全面記錄建筑物的整個設計、施工及維護過程中所有相關信息,包括對元素的大小、材料、功能,重量,以及建筑物表面的幾何形狀和天然材料等,可以顯著提高工程的精度和效率,使施工方可以更好地控制施工過程中的成本,同時為造價清單工程量統計提供了準確的數據。
- 使用BIM技術制定一個建筑的構想圖,并制定BIM構建標準庫,結合造價清單里的的建筑材料、施工計劃和設計信息。建模的時候嚴格按照造價清單材料標準庫進行建模,建筑模型的創造和維護過程可以幫助建筑項目的參與者們更快速地解決任何類型的問題,并可以讓造價工程師省去計算統計工程量的過程。
- 局部BIM管線綜合優化(如下圖1、2),不滿足規范要求,且管線排布雜亂,碰撞較多,無法準確統計工程量,優化后成果如圖3、4。
圖1 地庫最不利點處模型區域軸測圖
圖2 地庫最不利點處模型區域剖面
圖3 深化后區域軸測圖
圖4 深化后區域剖面圖
(二)BIM模型與造價模型工程量統計關聯
作為BIM技術應用的核心價值之一,設計模型如何更好的傳遞到造價領域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現階段,工程量大都是通過在算量軟件中手工建模或者基于CAD圖識別建模來是完成。BIM算量的出現,可以直接將三維模型導入到算量軟件中,從而實現了模型的復用,轉變傳統的處理思路。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這個項目中進行了測試。傳統算量平臺這里選取廣聯達GTJ圖形算量軟件作為代表,國外平臺選取Revit建模軟件作為代表,借助廣聯達的BIMMAKE軟件工具,通過兩種不同方式對計算出的清單工程量進行對比。我們在這個項目中,A方法首先根據施工圖利用Revit建模軟件建立模型,然后將模型導入BIMMAKE軟件,經過BIMMAKE軟件處理后,再導入廣聯達GTJ圖形算量軟件,經過GTJ軟件計算出工程量。B方法直接采用廣聯達GTJ圖形算量軟件,利用CAD圖形識別結合手工輸入的方式,建立算量模型,并通過GTJ軟件直接計算出工程量。下圖以選取某住宅的一標準層為例,展示兩種軟件生成的模型,及工程量的對比。圖5為Revit建模軟件生成的某一標準層的模型鳥瞰圖,圖6為廣聯達GTJ算量軟件生成的某一標準層的模型鳥瞰圖,圖7為通過兩種方式計算的混凝土工程量對比。
圖5 Revit模型達GTJ模型
圖6 廣聯達GTJ模型
圖7 廣聯達與Revit模型工程量對比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兩種方式計算的混凝土工程量偏差率為0.63%,精度已經很高了,雖無法做到完全一致,但基本不影響使用。今后隨著軟件的改進,偏差率可能還能減小。



